給你“傷害”的父母,是在表達他們殘缺的愛。
2020-12-06 來自: 河北悅茹健康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232
留言來自一位希望和父母好好相處的朋友,她的父母總是罵她,下嘴特別狠,不依不饒。
以下是讀者留言:
因為疫情,這可能是我成年以后和父母在一起待得很長的假期了,可相應著的,矛盾也在這幾十天里暴露無遺。
小的時候,我在家里就從來沒聽到過什么鼓勵的話,聽到許多的詞就是“廢物”“一事無成”。
現在也是,根本無法溝通。一說個什么父母就急眼發脾氣,接下來就是一通教導,根本不容許我表達自己的觀點。
有時,我也會大喊著說出自己的想法,想讓他們理解,但根本就是徒勞。只會讓他們火氣更大,說的話更傷人。
現在我也不想反抗了,他們吼我聽著就完事了,可他們還是不依不饒,我越是想靜一靜,他們就越是想立刻把事情說透。
有時候真的很奇怪,越是親近的人下嘴往往就越狠,覺得反正也會被原諒一樣,可是這把刀子扎進心里也是會疼很久的啊,他們怎么就是不明白。
心理咨詢師王小輝
看完你的留言,我既心疼你,也心疼你的父母。 心疼你是因為,父母對待你的方式,真的讓你感到很受傷,而你似乎又對這傷害無能為力。你很想要保護自己,卻發現和父母根本無法溝通。 心疼你父母是因為,從他們的行為中,我感覺到了他們對你的在乎和需要。好不容易和孩子一起度過假期,他們想黏在你身上,想一直貼著你。
但是他們不會表達,只會對你發脾氣、表達不滿以及言語上的教導。
他們越是這樣,你越想要一個人靜一靜。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個人空間被侵占。更何況他們的方式還令你極為反感。
這就是我心疼他們的地方。他們很努力地想去接近你,結果卻不得其法,適得其反。 這個時候,父母和你的關系就像是,父母不斷進攻,而你卻無力防守,只能默默地被擠到角落里,黯然神傷。 父母對你發脾氣也好,表達不滿也好,在我看來都是在向你表達憤怒,而憤怒本身就是一種殘缺的愛。
換句話說,他們是愛你的,但他們不會表達愛,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傷害你。為了避免不好意思,只能通過憤怒來表達。
目前在中國,父母和子女之間往往很難直接說出那句“我愛你”,所以只能用極其隱晦的方式來表達,這個方式就是憤怒。
父母。愛之深,責之切,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什么樣的,只有當子女的成為父母之后才能夠深切的感覺到。因為愛你,他們才會給予你高濃度的關注,無論你做什么,他們都想在一旁指指點點。
老人到了某個年齡就很愛說教,他們渴望被認可,渴望通過說教來讓自己顯得更“有用”。“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”就佐證了這一點。
一旦父母老了,同時擁有了“父母”和“老人”的雙重身份后,你就會發現,他們越發地愛嘮叨了,因為他們真的很希望自己對孩子而言依舊還是“有用”的。
小時候,孩子需要父母。長大后,父母需要孩子。 父母用各種方式向你講述著他們的人生經驗,向你表達著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,希望自己的教導能夠對你有所幫助。
你說“有時候真的很奇怪,越是親近的人下嘴往往就越狠”。實際上,這并不奇怪。
在其他的關系里,我們往往會更在乎別人的感受,肆意的表達很可能就會傷了關系,所以我們便學會了節制。
然而在親情的世界里,這份關系是剪不斷的,這就使得我們下意識地就會通過發火抱怨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。
所以,父母的嘮叨、發火,除了是愛的不完全表達以外,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不安全感。
他們是在向你釋放信號“我們需要你”。你要能接住他們的需要,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你這里還是有分量的、是有用的。 “我需要你需要我”,父母的這份渴求,需要你的成全。 在你和父母打交道的過程中,你可以多去問問他們是怎么想的;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,是不是有很多關于你的擔憂;多告訴他們你會保護好自己的,讓他們放心;也可以多和他們講一講你的未來規劃。
他們對你知道的越多,猜測就會越少,放心也就會越多。
如果你愿意主動進入他們的內心空間,他們就會往后退一些,為你打開心門,留出距離。 在家這個空間里,寄托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期待。當期待落空時,矛盾也就會隨之爆發。 因為疫情,我們無法從家庭關系里暫時地逃脫,許多問題也會暴露得更加明顯。
不過沒有關系,問題暴露出來的時候,正是我們直面它的好時機。
試著去面對它吧,祝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