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咨詢——被誤解很深的行業
2020-12-05 來自: 河北悅茹健康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236
旅行很辛苦,但很多人喜歡旅行。旅行帶給人的意義是什么?放下現實生活的壓力,接觸不同的風土人情,感受不一樣的生活??傊?,向外去釋放自己,探索世界,探索人類。
真正地旅行者并不期待通過旅行能得到什么,更在乎的是從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,去體驗不一樣的心情。如果你特別期待從旅行中得到些什么,反而讓人心情緊張,感受不到旅行的意義。
心理咨詢,是一種向內的探索,一段心靈的旅行。久遠的記憶,壓抑的情感,未完成的事件,幻想,夢,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浮現和理解,從無意識到意識的轉化,帶來了心靈的整合和寧靜。
那種微微放電般的、略帶痛苦和勞累的、欣慰加感激的,有時又情緒起伏的體驗,伴隨著心理咨詢的過程。與內心世界的深入聯結,對自我的豐富探索,以及伴隨著的新認識和新體驗,這些均是心理咨詢能帶來的獨特的、珍貴的東西。
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種心靈旅行的價值,只把心理咨詢定位為一種治療癥狀或痛苦的手段,以為心理咨詢只對那些被痛苦折磨地不堪忍受的人才適用,正常人沒必要心理咨詢。
這大大低估了心理咨詢的價值,也阻礙了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。
由于這種狹隘的觀點,他們關心的問題往往是:“心理咨詢有效果嗎?”如果我回答說“有效的”,他們會進一步追問道:“那多長時間會起效?”
后續的問題一般較難回答,因為起效的時間點因人而異,既取決于個體本身的狀態(個性特征、社會支持、人際關系等),也取決于咨詢師的能力,還有彼此關系的匹配性,等等。很多效果在潛移默化之間發生著,甚至在結束咨詢一兩年之后,才被來訪者深切地感受到。
我完全理解這些來訪者的心情,畢竟,是癥狀和痛苦驅使他們前來尋求咨詢。而且,花了錢和時間,如果沒有效果,那么,他們會為自己這個糟糕的決定而自責。如果是在周圍人的反對聲中來咨詢的,更會加重內疚。
其實,心理咨詢并非僅僅是“接受幫助”,它更多的是給自己一次自我探索和重新成長的機會。平常,我們更多的是一個人探索,而心理咨詢,則是一次專業的、深入的探索。咨詢師并非比你優越,或者掌握了多少神奇的心理技術,他們只是在自我探索方面更為擅長,掌握了合適的方法,更能覺察到問題所在,更能發展出有利于心理成長的關系。
我最后還想表達的一個觀點,給那些打算做咨詢,或正在做咨詢的來訪者:放下對效果的執著,給自己一些時間、金錢、空間,做一件新奇的“浪費”的事情,跟你的咨詢師一道去認識自己。
執著于對效果的追求,反而阻礙了效果的出現,因為這反映了一種抗拒:想早點結束這個心靈探索的“痛苦”之旅,早些回到“安全區域”。這就像那些希望一兩個月時間就能減重成功的人,因為他們不愿意放棄習慣的生活方式,不愿意面對改變過程中必然的痛苦。
在感性上來看,人對于成長其實是排斥的,因為“痛并成長”是常態,而人們害怕痛苦,追求快樂。學習、健身、禪坐、節食、心理咨詢,過程中或多或少是痛苦的,只有堅持完成之后才會感受到它們的妙處。